什么時候你開始發(fā)現(xiàn)美國不過如此?
2022 年,美國總統(tǒng)拜登在文件內稱:
「中國是美國的最強競爭對手。」
短短 30 多年,中國從「即將崩潰」,成長為美國史上最難應付的對手。
其實,美國的精英們并沒有犯下大錯。
大國博弈和中華文明的特殊性,是這一切發(fā)生的根本原因。
1
2022 年 10 月 12 日,美國總統(tǒng)拜登公布了其任內首份《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
在這份長達 48 頁的文件中,拜登直指「中國是美國的最強競爭對手,未來十年,將是中美決勝的關鍵十年」。
這是迄今為止,美國政府對華戰(zhàn)略最強硬、最坦率、最具危機意識的表態(tài),其堅決遏制中國崛起的戰(zhàn)略意圖再無任何遮掩。
往前整整三十年,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創(chuàng),社會主義陣營土崩瓦解,
綜合實力遠不如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中國「即將走向崩潰」是很多美國人深信不疑的定論,無數事實也佐證了美國人的自信并不是毫無道理。
那段時間,也正是中國社會最「崇洋媚外」的時期。
英雄模范被污蔑,文化自信被否定,網絡上到處都是「樓主好人一生平安,下輩子美利堅」,現(xiàn)實中隨處而見精英人物變賣家產、拋家棄業(yè)跑到美國謀生。
問題來了,這短短三十年的時間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竟然讓中國從「即將崩潰」一躍成為美國最強的競爭對手?
美國到底做錯了什么,中國到底又做對了什么,才導致這一結果的出現(xiàn)?
先說答案:美國政治精英們并沒有犯下大錯,大國博弈和中華文明的特殊性,是這一切發(fā)生的根本原因。
讓我們回到三十多年前。
1991 年 12 月 26 日,曾經與美國爭霸天下近半個世紀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正式宣告解體,分裂成 15 個國家。
蘇聯(lián)解體是二十世紀人類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它深刻地影響了此后數十年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演變,甚至波及至今,學界普遍將之稱為「后冷戰(zhàn)時代」。
世界秩序受到的最大沖擊就是在原社會主義陣營留出了巨大的權力真空,沒有了蘇聯(lián)的庇護,東歐各國紛紛求變,十五個原蘇聯(lián)加盟共和國自謀生路。
權力出現(xiàn)真空,必然會有權力試圖填補真空,這是國際政治亙古不變的鐵律。
對美國和歐洲來說,這些權力真空,就是它們孜孜以求的肥肉,幾十年的堅韌斗爭,如今對手轟然倒下,終于到了勝利收割的時候。
但是,在如何收割原蘇聯(lián)勢力的問題上,美國與歐洲產生了分歧。
這里多說幾句美國與歐洲的歷史糾葛。
數百年來,歐洲一直是國際政治舞臺的中心,英、法、德、俄、意、荷、西等國以各種方式主宰了全世界各民族幾百年的命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霸權才從歐洲轉移到大洋彼岸的美國。
可霸權旁落并不是歐洲心甘情愿的,它們是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得已而為之。
歐洲不是對付不了美國,歐洲是對付不了美蘇聯(lián)手。
如果僅僅只有美國這一個敵人,歐洲肯定會激烈反抗,一戰(zhàn)結束后美軍已經登陸歐洲,照樣被英法聯(lián)手趕了回去,這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美蘇聯(lián)手,使歐洲腹背受敵,加之截然不同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tài),歐洲沒有別的選擇,只能依賴美國。
蘇聯(lián)的存在是美歐親密關系最深刻最堅固的底蘊,現(xiàn)在蘇聯(lián)已經不存在了,歐洲當然會有聯(lián)合起來重返世界政治舞臺中心的圖謀。
單挑干不過美國,歐洲試圖走一體化的道路,首先團結自身的力量。
1991 年 12 月 11 日,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lián)盟條約》,1993 年 11 月 1 日,條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
以法國為代表的的歐盟國家還主張建立一體化的「歐洲軍」,從而在軍事安全領域擺脫對美國的依賴,重新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一極。
無獨有偶,普京上臺后,俄羅斯政府也主動向歐洲靠攏,著力加強俄歐關系,對德法的要求幾乎是無條件滿足。
歐洲離東歐及原蘇聯(lián)加盟共和國的距離近,本身就是蘇聯(lián)解體的最大受益者,像聯(lián)邦德國直接就吃進了原東德 10 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和 1600 多萬人口,法、德、意、英等國一下就獲得了數以億計的消費市場、充足的能源供給和豐富的廉價勞動力,1990 年代歐洲主要國家的民眾生活水平根本不比美國差多少。
一旦法、德、俄這三個國家聯(lián)合起來,要經濟有經濟,要政治有政治,要資源有資源,要軍事有軍事,要市場有市場。
英國就是想左右橫跳,也必須掂量一下雙方的分量,極端點說,重演巴黎和會將美國趕出歐洲那一幕也不是不可能。
不要以為這是天方夜譚,2003 年美英聯(lián)軍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法國、德國、 俄羅斯聯(lián)手反對,就是這一趨勢的端倪。
直到今天,中文互聯(lián)網上還有這樣一種言論:美國發(fā)動阿富汗戰(zhàn)爭是合法的,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是非法的。
聯(lián)合國只是個橡皮圖章,此種言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德俄反對美英開戰(zhàn),搞輿論斗爭,歐洲也不差。
如果不是中國的突然崛起,美英聯(lián)手斗法德俄聯(lián)手,甚至美國單挑法德俄英聯(lián)手,才應該是當今國際政治的主旋律。
綜上所述,美國和歐洲在如何對待俄羅斯的問題上態(tài)度是有區(qū)別的,歐洲想的是削弱俄羅斯之后再聯(lián)合俄羅斯,美國則必須挑動歐洲與俄羅斯對立,瓦解俄歐聯(lián)合的任何可能性。
在當時的時間點看,歐洲是有優(yōu)勢的,只要美國反擊不力,歐俄聯(lián)合似乎是不可逆轉的大勢所趨,美國不可能為了挑動俄歐對立而直接對俄羅斯開戰(zhàn)。
必須承認,美國冷戰(zhàn)一代的政治家還是有狠人的,困局之下,他們將破局的方法瞄準中國。
現(xiàn)在只要談起 1990 年代的中美關系,很多國人就咬牙切齒,「銀河號危機」、「第二次臺海危機」、「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轟炸中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三大恨遺恨難消啊。
這種觀點對不對?對,但是不全面。
中美激烈沖突的另一方面,是美國準備將中國全面納入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以牽制歐洲的重新崛起。
在如何處理蘇聯(lián)解體后的中美關系這個問題上,美國政治精英們很明顯地分為了兩派。
一派秉承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劃線的冷戰(zhàn)老觀念,堅決敵對中國。
在他們看來,既然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那就必須除之而后快,中國崩潰乃至解體符合美國的利益。
中國的潛力非常巨大,如果不趁著蘇東劇變余波的機會徹底擊垮中國,后患無窮,美國政府應該想盡辦法達到這一戰(zhàn)略目的。
持此種觀點的主要代表就是美國國會為數不少的死硬分子,章家敦之流就是在為他們搖旗吶喊。
另一派則著眼于后冷戰(zhàn)時代的國際大格局,希望拉攏中國,牽制歐洲與俄羅斯的聯(lián)合。
在他們看來,既然無法直接阻止歐俄聯(lián)合,那就應該將中國納入世界體系,只要中國的力量增強,就可以削弱歐洲的挑戰(zhàn)。
同時,中國經濟實力增長之后,走美國的「民主化」道路勢所必然,政治體制也必然會向美國所期望的方向轉變。
美國還可以通過中國經濟的增長獲取巨大經濟利益,從而拉開與歐洲的經濟差距。
至于中國崛起可能形成的挑戰(zhàn),這一派政治精英的判斷是:
1,中國不可能崛起的那么快。
2,用瓦森納協(xié)議卡住中國高科技的脖子。
只要在高科技領域依然保持優(yōu)勢,中國的挑戰(zhàn)就不足為懼,當初怎樣打壓日本,以后就怎樣打壓中國。
持此種觀點的主要代表就是克林頓總統(tǒng)及美國政府臺面上的行政官員。
搞政治,從來沒有一勞永逸,從來沒有只贏不輸,有的只是利害比較,有的只是「拉一撥、打一撥」。
在當時的時間點,對美國來說,扶持中國明顯利大于害。
于是,我們就能看到中美兩國關系非常奇特的景象。
一方面,「三大恨」層出不窮,美國對中國的打壓接連不斷。
另一方面,中美經濟貿易額卻不斷地攀上新高,每年美國國會都會爭吵是否應該給予中國貿易「最惠國待遇」,每年爭吵的結果又都是給了。
美國的態(tài)度是如此,那中國的態(tài)度又是怎樣的呢?
2
自 1992 年春天南方講話決定繼續(xù)深化推進改革開放后,中國政府的總體政策非常清晰:韜光養(yǎng)晦,忍辱負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fā)展。
當時中國的形勢也并不好。
蘇東劇變的余波波及國內,傳統(tǒng)國營經濟轉型艱難,大量國企職工下崗,新的市場主體還沒有成長起來,農村問題嚴重,社會治安惡化,意識形態(tài)爭執(zhí),整個社會浮躁紛亂,雜音不斷。
異常復雜的局勢中,中國政府牢牢地抓住了主線:只有穩(wěn)定與發(fā)展,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只有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在所有外交關系中,對美關系是重中之重,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融入全球化經濟體系是中國發(fā)展最好的道路。
確定了目標,那就咬定青山不放松,其他的一切事情,都可以忍,也應該忍,不能逞一時之氣。
坊間有一種言論,1990 年代的中美關系「三大恨」,是美國準備全面接納中國進入世界經濟體系前的考驗,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1999 年 1 月 1 日,歐元橫空出世,這標志著歐洲一體化進程又邁出了極其重要的一步。
現(xiàn)在的人們可能覺得歐元也不過如此,但在當時,歐元的誕生是非常有震撼力的。
全世界都在幻想真正統(tǒng)一起來的歐洲將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將會怎樣挑戰(zhàn)美國的全球霸權。
美國也趕緊行動起來,關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雙邊談判陡然加速。
本來在 1999 年 4 月份,中美就能在華盛頓簽署相關協(xié)議,可克林頓總統(tǒng)在關鍵時刻卻擔心美國國會的反對而不敢邁出最后一步,等他回過神來,中方要求美方到北京來談。
正當中美兩國政府準備進行最后的磋商時,北京時間 1999 年 5 月 7 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用 B-2 隱形轟炸機投下五枚炸彈,悍然轟炸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南斯拉夫聯(lián)盟共和國大使館,三名中國記者當場犧牲,數十人受傷,大使館建筑嚴重損毀。
美國的這一罪惡行徑是對中國國家主權和人民尊嚴的嚴重侵犯,消息傳來,舉國震驚,反美浪潮在中國此起彼伏,中美「入世」談判進入死胡同。
時任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連續(xù)五次向中國表示歉意,聲稱這絕不是他本人的意思,他如果事先知情絕對不會下這個命令。
中國對實際情況當然是心知肚明,可大局為重,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最終接受了美方的道歉。
還是那句話,忍辱負重,臥薪嘗膽,一心一意謀發(fā)展。
有觀點認為,美國飛機轟炸中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確實不是克林頓總統(tǒng)下命令干的,而是美國政府內部的某些強硬派為了阻止中美接近而做的最后一次努力,它們就是希望挑起中國的反美民族主義,從而打斷中美「入世」的談判進程。
讓它們萬萬沒想到的是,一向以強烈民族主義精神為自豪的中國人民,面對如此驚天屈辱,竟然選擇了忍耐。
納粹德國、軍國主義日本、戰(zhàn)后英國、戰(zhàn)后日本、蘇聯(lián),這些如走馬燈般挑戰(zhàn)美國霸權的國家,誰也不曾有過中國這般的忍耐力。
1999 年 11 月 15 日下午 4 點,經歷六天六夜的艱苦談判之后,中美兩國終于簽署了關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雙邊市場準入協(xié)議。
1999 年 11 月 15 日,外經貿部長石廣生與美國代表在北京簽署中美關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雙邊協(xié)議至此,中國「入世」之路邁出了至關重要的關鍵一步。
之所以說關鍵,是因為新中國自建立以來,第一次有了正常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合作的機會,之前,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長期對華制裁封鎖,是沒有這個機會的。
站在新千年的前夜,風流倜儻的美國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可謂是志得意滿、豪情沖天,他的八年總統(tǒng)任期,自認為給美國人民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在他的治理下,美國接收了蘇聯(lián)解體的遺產,國力大增,穩(wěn)步邁向前所未有的唯一超級大國地位;
美式自由民主價值觀響遍世界,曾經萎靡不堪的越戰(zhàn)「頹廢一代」,搖身一變成了所謂「天選之子」,美利堅合眾國成了「自由民主的燈塔」;
中國被拉入世界經濟貿易體系,將向美國人民提供源源不斷的廉價商品,將讓美國跨國企業(yè)賺的盆滿缽滿;
歐洲猛烈的地緣政治挑戰(zhàn)被削弱,轟炸南聯(lián)盟的戰(zhàn)爭給歐洲和平蒙上陰影,間接打擊了歐俄之間的快速接近。
比爾·克林頓堅信,屬于美利堅的單極世界即將到來,美國人民即將迎來屬于美國的新世紀。
3
時光芿苒,2001 年 1 月 20 日,小布什出任美國第 43 任總統(tǒng),中美關系迎來新的變化。
小布什屬于共和黨保守派,以美國利益至上,按照常理來說,他的上任肯定會讓中美關系再起波瀾。
果不其然,短短兩個多月后,2001 年 4 月 1 日,南海撞機事件使得兩國關系烏云密布,雙方的態(tài)度均十分強硬,美方要求中方歸還飛機殘骸,中方則高規(guī)格紀念「??沼⑿邸雇鮽?。
如不出意外,中美關系肯定將要再度經歷一次長時間的扯皮拉筋。
但很快,一個誰也預料不到的突發(fā)事件徹底扭轉了美國政府的進攻矛頭。